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城鄉永續生活合作社 十里方圓

風吹稻浪——「富林有機農場」曾双銘與小宜的故事

已更新:2023年12月17日

吳鋒(文)

(左起:林福仁、小宜、曾先生以及我)


  11月23日,天氣晴朗,伴著深秋的風,我與福仁老師驅車從清大本部到位於芎林鄉下山村去拜訪經營「富林有機農場」的曾双銘先生。在那半小時的車程里,窗外風景由都市的鋼筋水泥轉換為自然風光,車子途經竹北後我透過車窗,看見路邊田野中一片金黃稻子,猶如一條黃燦燦的地毯,一路延伸直到曾先生的有機園區。曾先生與小宜已經在門口等候,我們寒暄幾句,便走入他的農產推廣室,開始了今天的訪談。


  茶水端上,曾先生便開始與我們訴說他的故事了。曾双銘目前經營有機農業1.3甲(公頃),其中有機水稻1甲,溫室用地1.2分,種植短期葉菜與瓜果菜以及根莖類蔬菜,剩下的為農業設施用地。可是他的有機農業經營也僅有3年餘經驗,他便自嘲為農業界「菜鳥」。雖然為農家子弟,小時候在田間摸爬滾打長大,但是後來一路求學到步入職場,期間為了謀生也曾跨越萬里前往大陸安徽省工作6年,人生的軌跡已經離鄉村與土地越來越遠了,那些年少時代務農的記憶退去,經驗消散。只是轉變人生方向,從職場退下重拾農業的契機也與其他人的故事別無二致——為了家人。


  在我看來,對於一個重拾耕作的農業界「菜鳥」,選擇「慣行農法」不管從經濟面還是技術難度面都是一個最優的選擇。但是他卻選擇了更難的「有機耕作」,對此我充滿好奇,他說:「慣行農法是對大地的破壞,甚至可以說是迫害。舉例來說,以前鄉下有許多的防風圍籬與石駁坎,因為用藥多了,雖然除了雜草,但也讓植物失去抓地力,一下大雨駁坎便崩塌了。」基於對土地的愛護,也意識到有機種植對於食物安全的重要性,因此「有機耕作」成為了他的選擇。光有想法還不行,要從何開始呢?在一個因緣際會之下,他在一個有機講習會中得知湖口「十大神農獎」的吳文岳老師,他親自打電話詢問。之後,便在吳老師有機農園開始了三個月的有機種植學習,那時已經入冬,每日5點出門,三個月學習期結束已經臨近春節,在109年年初他便收回之前租出的代耕田開始正式的有機耕作。


  從事有機耕作,對於農作物的呵護,病蟲害的防治,費心勞力辛苦自不在話下,但是民眾對於「有機種植」的不解,似乎更讓人沮喪。「為什麼要吃有機?有機食品比慣行的貴啊!我現在身體很好,吃慣行的也不會生病......」小宜提到這是她在工作中與同事分享有機得到的反饋,甚至更有同事質疑「你們是怎麼證明你的有機是真還是假?你難道真的能掌控你的水是有毒還是無毒的嗎?」,為此他們做了有機驗證,只是這所有的真心付出比不上這一紙文件?用心做事卻被這般質疑,讓她心中有些不解,不知道如何用「有效」的方式與別人分享有機這件事。好在在漸漸的摸索與實踐中,發現食農教育或許會是未來的的方向。


  「食農教育不是簡單的賦予小學生教育,也不是僅僅賦予各年齡層的教育,更不是簡單的幫助農民這件事,而是全民性的。」小宜說到。在她看來「食農教育」其中更重要的是讓民眾了解為何而吃?食物從何而來?回歸到食物所被賦予情感的內心感受,例如媽媽所做的食物的味道。現在,他們接待中小學生例如竹北國中、湖口高中等地的學生來他們農場體驗農事,透過具體的行動,行勝於言比起課堂的說教更能讓學生有所感悟。透過具體的互動,學生在某些時候也成了他們的「老師」,小宜提到「福壽螺是水稻的天敵,即使用網子堵住灌溉進水口依然改善有限,直到某天有位小朋友把玉米梗丟棄到田間,第二天發現上面佈滿了福壽螺,可解決了一直困擾他們的一大痛處。」接下來,他們打算申請「社規師計劃」,預計改善「食農教育」場域,讓來參加課程的學生可以有個更多元化的學習環境,建置生態池與攀藤的蔬菜架涼亭以及修繕石板伯公廟,正所謂「敬天地,禮神明」是一個淳樸農民對於自然的尊敬之心。



(我們一行人在伯公廟前)


  最後,我們走出室內,一起朝著田邊走去,我們在稻田中的伯公廟前停住,聽曾先生講述這座廟以及廟前的頭前溪的歷史以及趣事,見他回憶往事,滿臉笑意。我轉頭看著眼前以及遠方一片金黃的稻子,在陽光的映射下光彩耀眼,一陣風從我身邊拂過,翻起滾滾稻浪,那刻寧靜悠遠。


(十里方圓合作社目前發起共同採購當季稻米的活動,新竹米訂購連結請洽:https://forms.gle/7LiiAdnjvk5MThVW6


(金黃的稻子)



14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